让非遗可看可听可触可感

发布时间:2019-06-11 13:33:00   来源:辽宁日报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雕刻、编织、制笔、饮食以及木偶戏、皮影戏、评剧等60多个非遗项目、300多名传承人齐聚一堂,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馨苑进行展示展演系列活动。通过动静结合的展示、即兴展演、互动体验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非遗可看、可听、可触、可感,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此次展示展演系列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非遗创意衍生品受追捧

  编织精巧的柳条篮、雅致古朴的紫砂壶、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在“巧手匠心·技艺展”的展区内,一件件凝聚匠心之美的手工艺品美不胜收,宛如一场非遗珍宝秀。传承人或剪或刻,或雕或画,展示着独门绝技的每一个细节。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遗早已从多年前一个陌生的词语,演变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兼具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非遗工艺品备受追捧,成为大众消费的新热点。传统锡雕的传承人石岩,拿起一款专为女性设计的茶盒说,这款锡制茶盒就是专门为茶友会设计的,外形小巧别致,有古雅之美。

  “创意辽宁·作品展”是辽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质案例的集聚地。传统木版年画、琥珀雕刻、指画艺术、李氏掐褶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十余个项目的近300件非遗创意衍生品,彰显了非遗元素与时代脉搏的交汇与融合。

  通过“非遗+创意”,原本陈旧的文化形式和内涵被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新锐的姿态展现传统之美,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琥珀雕刻的传承人陈焕升说:“非遗创意衍生品是非遗工艺品未来的发展方向,非遗因创意而获得新生,这种跨界混搭促进传统文化很好地回归大众生活。”

  90后的陈女士站在展位前,一会儿试背印有医巫闾山剪纸图案的帆布包,一会儿拿起指画工艺扇爱不释手,她说:“看到很多非遗衍生品构思精巧,制作细致,让人很有购买的冲动。”

  90后的陈女士站在展位前,一会儿试背印有医巫闾山剪纸图案的帆布包,一会儿拿起指画工艺扇爱不释手,她说:“看到很多非遗衍生品构思精巧,制作细致,让人很有购买的冲动。”

  6部纪录片再现传承实践

  大屏幕上,一部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纪录片正在上演,讲述着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与承。

  2015年,我省全面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迄今为止已完成两批1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形成了包含文献片、综述片和工作卷宗在内的系列成果。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优选6部纪录片进行展映,既是一次献礼,也是一次号召。

  民俗学博士梁女士在母校辽宁大学看到宣传海报后,特意过来观影,她感慨地说:“单田芳、邢传佩、李洪斌、刘则亭、汪秀霞、刘景春这些名字或熟悉或陌生,但他们都是民间沃土上千千万万个传承人的代表。诚如冯骥才所说,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传承人的传衍。他们像无数雨丝般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大批地中断,文化就会大片地消亡。”

  与传统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

  “用三根手指捏住手绢的一边,大拇指在上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转起来……”按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的指导,舞台上的3名观众很快转起了手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非遗互动嘉年华的现场,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看“非遗”,还可以学“非遗”,与传统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

  韩派的细腻优美、花派的大气磅礴、筱派的韵味浑厚,凝汇在经典剧目之中,成为戏迷们心里永恒的记忆。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沈阳评剧院,共同推出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剧韩派、花派、筱派三大流派专场展演,评剧(韩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丹,国家一级演员、评剧(花派)传承人吴丹阳,国家一级演员、评剧(筱派)传承人王筱评,为观众带来经典剧目《人面桃花》《哑女告状》《打金枝》,全景式展现三大流派的艺术风貌。

  评剧爱好者武先生说:“这次的演出太好了,周丹的表演非常精彩,很有我记忆里韩少云的风采,我也欣慰地看到韩、花、筱在这些年轻人手里传下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系列活动是一场交织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碰撞。(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