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年·促传承”辽宁省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落幕

发布时间:2019-01-02 13:47:23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12月30日是元旦假期的第一天,当人们还在享受着节日里恬静的休闲时光,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馨苑及其附属展示空间却已渐渐喧闹起来。伴随着一声响过一声、一声急过一声的锣鼓点,海城高跷浪浪的扭起来,由此也正式拉开了“迎新年·促传承”辽宁省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序幕。
 
  这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沈阳评剧院协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作为支持单位。活动期间,“传统技艺展示”和“筱派评剧折子戏专场展演”两大内容接连上演,30余个非遗项目,近百名传承人和演职人员参展。精湛的手艺绝活展示和精彩的折子戏展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氛围,更增强了人们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有了传统文化的衬托,节才有个过节的样子”

  在传统技艺展示区,灰墙黛瓦红灯笼、古色古香的传统戏台以及随处可见的仿民居陈设,让人倍感喜庆和亲切。传承人们置身在这样古朴的空间里,各自操持着手里的活计,展示着那些蕴含深厚的手艺绝活儿。来来往往的观众们,走走看看,不时驻足在感兴趣的摊位前,或拍拍照片,或与传承人闲话几句。
 
  “这个刺绣我小时候就学过,过端午的时候我妈就带着我们编五彩线、绣荷包呢。”今年75岁的观众张阿姨看到多年不见的民间刺绣手艺,表现的格外的高兴。她说自己小时候住农村,过年剪窗花、炕围都是自己动手,那时候觉得这就是年节的象征。后来进了城,贴窗花的习俗虽然还在,但是已经都是买来的塑料纸窗花了,想在咂么咂么老手艺的味儿,却是没有机会,也找不到地方了。
 
  “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次的活动信息,可激动了,我就跟老伴儿说,这个元旦咱有地方玩儿了。”张阿姨家住铁西区,为了来观展,跟老伴儿起了大早,又坐了十几站的公交车。老两口说,总觉得节不像节,年没年味儿,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有意思的民俗活动、文化活动太少了,过年过节跟平时一样,没地方可以去,只能窝在家里。“要不说你们这个活动搞得好啊,这么多的非遗项目集中在一起,又是好吃的、又是好玩儿的、又是好看的,热热闹闹的,节才有个过节的样子。”
 
  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心一直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己任,已经先后在中秋节、重阳节、元旦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丰富传统节日内涵。

  “文馨苑让看不见的传统文化落了地,生了根”
 
  “文馨苑这个阵地作用太重要,作为传承人来讲,我就感觉自己以后有家了,一下子就有了归属感和自豪感。”初春枝满族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初春枝自被命名为非遗传承人以来,每年都会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她说,以前的活动场地大多是在室外露天举行,又怕下雨,又怕刮风,现在好了,有了文馨苑,非遗终于不用在东奔西走了。
 
  其实,很多传承人也有跟初春枝一样的感受。传统锡雕传承人石岩是第一次来文馨苑参加非遗展示活动,他说一进门就上来感觉了,非遗保护已经走过10个年头,早该有个固定的场所了。“非遗保护也好,传承也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是需要慢慢去培养的。以往因为没有展示场馆,非遗活动的举办地也不固定,这就没法在老百姓心里形成共识。以后好了,有了文馨苑,这些看不见的传统文化就算落了地,生了根了。”

  有鉴于传承人的希望和非遗保护的现实需要,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在积极推进非遗传习展示场馆的建设工作。2018年,依托现址办公楼的空间条件,借助与故宫、帅府临近的地缘优势,精心筹划设计打造了“文馨苑”小剧场及其附属展示空间。作为辽宁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平台,文馨苑分上下两层,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仿照古茶楼造型,能容纳百余名观众。自2018年6月开放以来,已先后策划举办了多项主题性、体验式展示展演活动;并以每月两场惠民演出的频次,推出京剧、传统戏剧、辽宁地方戏、花派评剧、韩派评剧、筱派评剧、古琴乐典、曲艺、皮影戏专场展演20余场。现如今,文馨苑及其附属展示空间已经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日益发挥着辽沈文化客厅的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感需要常态化活动的培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活态性,因此每一次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策划开展,都强调“动态”特点,并要求突出互动和体验、突出有原汁原味的动态呈现。这一点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充分认可。
 
  王卓是非遗活动的忠实粉丝,这一次专门带着儿子从营口赶到沈阳,来看筱派评剧折子戏专场展演。“这两次非遗活动,我都参与了抢票活动,而且非常幸运的是我两次都抢到票了。”曾经做过教师的王卓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她认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必学的知识内容。而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以及传承人,又是最好的课堂和老师,所以只要有活动,无论多远都一定要带孩子来现场感受。“我儿子最近刚读了《中国戏剧史》,这次来看筱派评剧,正好能让他对中国戏剧有个直观的了解。我觉得非遗活动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能让看不见的传统文化变得可听、可见、可感,长此以往骨血里就会生出文化基因来。”王卓说。
 
  不同的人对于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像王卓,她或许是站在培育孩子的立场,认为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基因。而筱派评剧国家级传承人筱俊亭的亲传弟子王晓玉,则从传统戏剧振兴的角度,表达了对参与此次活动的感受。“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可是传统评剧依然有群众基础,从戏迷票友们的抢票热情就能感受的到,只是现在评剧的演出机会太少了。观众想看没地方看,我们想演没地方演。”王晓玉说,在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评剧的振兴、传承和发展依然需要这种常态活动的支持和助力。“省中心组织的一系列非遗活动恰好搭建了一个平台,不仅满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促进了评剧艺术的传承,更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文化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百姓生活中来,必然要回归到百姓的生活中去。这也是此次“迎新年·促传承”辽宁省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主旨。在2019年即将到来的日子里,非遗用它特有的方式,让老百姓既欣赏到“有品位”的节目,又亲近了“有温度”的项目,从而在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里,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