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视频多角度讲辽宁故事

发布时间:2019-08-20 11:19:00   来源:辽宁日报   

3000余人参加《文化中国》作品征集活动

用微视频多角度讲辽宁故事

 
  核心提示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承办的《文化中国(辽宁篇)》微视频骨干技术培训班开班仪式暨第二届《文化中国(辽宁篇)》微视频征集大赛颁奖活动在沈阳举行。《父亲节》《古城古韵》《拙锔匠心》等300多个微视频,从不同视角展示了辽宁地域文化和辽宁人的精神风貌。
 
  ▶多角度展示辽宁文化风貌
 
  在普通百姓的镜头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像?京剧、皮影戏、剪纸、刺绣、沈阳工业匠心、美食、校园文化……这些元素在第二届《文化中国(辽宁篇)》微视频中都有表现。本次大赛的300多个微视频,都是百姓自编自导自演、自主拍摄制作的,每部微视频作品都在讲述辽宁故事。

  “百姓用自己的手机或摄像机,将镜头对准辽宁这片黑土地、对准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记录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了辽宁地域文化。”说起此次微视频大赛,作为大赛承办方的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有很多感慨。
 
  《古镇杏梅》《拙锔匠心》 《辽河之滨的文化奇园》 《八河川皮影戏》《凡·影》《方寸之间》《回·艺》《旧衣新梦》《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等作品,尽情释放辽宁人民文化创造的巨大潜能,充分展示了辽宁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如一等奖作品《父亲节》讲述了军人故事,通过一个微视频,两段简短的故事情节,展示了当代武警官兵的父爱,刚毅与柔情并存,理性与感性同行,为了守护人民的安宁,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忠诚履职,坚守岗位。
《古城古韵》讲述了辽宁地域文化东北大鼓的故事。复州东北大鼓是辽宁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东北大鼓的一个支脉,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的复州城镇、永宁镇等地。这个微视频展现出复州大鼓发祥地的古城古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文化中国》微视频征集活动是文化和旅游部的一个项目,这个活动到今年为止已举办了两届。我省承接的“辽宁篇”分三部分内容,一是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制作10集微视频;二是举办技术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三是面向社会征集200个微视频作品。

  拍摄微视频与拍电影和电视剧不同。拍影视作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拍摄周期长,拍摄设备要求也高,主创都是专业人员。而拍摄微视频则人人都可以参与,无论是用专业摄像设备拍摄,还是用手机拍摄,只要创意好,小切口体现大情怀,讲好故事就好。
 
  据梁海燕介绍,我省两届活动征集到500多个微视频,3000多人参加,其特点是征集到的微视频作品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不但文化工作者参与,百姓也参与,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我们动员全民都来讲述辽宁故事,传播辽宁好声音,宣传辽宁好形象。挖掘地域文化,既有工业文化,又有优秀传统文化和军旅文化等。”梁海燕如是说。
 
  ▶专家进行前期培训

  微视频创作虽然没有门槛,但不代表可以粗制滥造,不代表没有品位。为拍摄出高质量的微视频作品,主办方和承办方举办了《文化中国(辽宁篇)》微视频骨干技术培训班 ,特别邀请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导演任长箴、辽宁著名电影导演邢丹为骨干学员授课,进行面对面交流。

  邢丹是两届微视频的评委,他说,本届作品艺术性和制作技巧都提高了很多,对主题的把握、开掘,包括情感热度都呈现出来了。讲座中,邢丹从微视频的选题和制作方面说起。他说,选题要选作者熟悉的、大众关注的热点,关注热点不是跟风,通俗但不能庸俗、不能媚俗。比如,《父亲节》是表现军人的题材,以小见大,从两封普通家书拍起,展示了军人的生活和爱国情怀。制作方面,他说,微视频虽然只有几分钟,但要把内容装得下、展得开,深入下去,画面、节奏把握和音乐构成都要流畅,制作精良,不能粗制滥造,要传递正能量。

  作为国内著名纪录片导演,任长箴一直秉承着较高的创作水准。讲座中,她从纪录片的创意与结构讲起,传授纪录片讲故事的方法与拍摄技巧,课程内容还覆盖到解说词创作等内容。她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什么与众不同,因为它的本质是一部美食外衣下的人文纪录片。美食可以给人以感官刺激,但真正从情绪上触动你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人物,是故事。她还强调,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价值观来支撑,片中可以有华丽的画面,绚烂的特效,但如果你的价值观缺失,整个作品是立不住的,是没有办法打动别人的。(杨竞)